|
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十项重大科技成果时间:2025-03-27 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十项重大科技成果3 月 27 日,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十项重大科技成果重磅发布,这些成果覆盖能源、材料、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彰显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雄厚实力与卓越成就。 在能源探索的前沿,中国科学院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团队实现重大突破。被称为 “人造太阳” 的 EAST 装置,成功实现超过 1 亿度、长达 1066 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刷新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的世界纪录,为可控核聚变迈向实用化带来曙光。与此同时,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传来喜讯,储存环 W73 扭摆器发射的高能同步光,精准传输至 350 米外的硬 X 射线成像实验站,成功发射第一束光,作为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辐射光源之一,将为众多学科研究提供强大助力。 海洋科考领域同样成果斐然。中船集团精心打造的 “梦想” 号大洋钻探船正式建成入列。它以创新的 “模块化” 设计理念,成功攻克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凭借 “小吨位” 实现 “多功能”,有效融合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最大钻深可达 11000 米,成为全球海域无限航区的移动海上 “实验室”。此外,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携手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团队,研发出 60MW/600MWh 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通过深低温梯级液化蓄冷工艺和常压低温储存技术,实现百千瓦级到万千瓦级的工程化跨越,每天可储存并释放 60 万千瓦时电量,为沙戈荒地区等广域新能源基地储能难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在微观世界的探索方面,清华大学团队取得显著进展。他们提出扫描光场成像原理与数字自适应光学架构,成功解决传统二维传感器在三维高分辨动态成像及大范围成像光学像差等问题。研发出的大视场高分辨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镜,相比最先进的商业化荧光显微镜,三维视场提升 90 倍,成像通量提升 322 倍,实现了长时间的三维观测。北京昌平实验室的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宛如为解码人类基因组功能信息配备了一台 “超清显微镜”,首次达到单细胞及单分子灵敏度水平,在检测转录因子结合的分辨率和通量上实现两个数量级的提升,为系统性绘制人类细胞转录因子图谱提供了低成本途径。 在绿色化工与医疗健康领域,北京化工大学团队针对传统己二酸生产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通过对生物合成通路的精心设计,成功获得高效生产己二酸前体的微生物菌株,产量高达 110g/L,为化工行业绿色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而针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致盲性眼病,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合作,利用腺相关病毒载体,将新型光敏蛋白表达至失明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帮助患者重新感光,部分恢复视觉功能,为失明群体带来新希望。 北京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与开源成果方面成绩亮眼。AI 助力小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发,大幅提升研发效率;在蛋白复合物结构预测、合成生物制造元件设计模型等方面,也展现出卓越的加速效果,在儿科医生辅助诊疗、金融反诈、具身大模型机器人等场景应用中,提升了效率与性能。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的 “香山” 开源高性能 RISC - V 处理器核、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 “天工” 通用平台、北京微芯院的长安链、理想开源的整车操作系统以及多个开源基座模型等,持续繁荣开源生态,推动行业协同创新发展。 这十项重大科技成果,是我国科研人员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为我国乃至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将在未来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 |